日前,教育部發布《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以下簡稱《浸潤行動》),從指導思想、主要任務和目標、工作舉措、組織實施四個方面著手,重點強調了工作舉措的具體內容,并要求從教學改革、教師素養、活動普及、校園文化、評價機制、鄉村美育、智慧教育、社會美育八個方面展開,囊括了學校美育中能夠“浸潤”到的“全生命鏈條”。
學校美育從來不只是學校的事,美育也不僅僅是教育的事。做好學校美育工作,要秉持系統觀念,建立校內外資源聯動的機制,整合并善用社會資源,提高學校美育育人效果,達成高質量育人目標,為國家培養適應未來國際競爭的綜合性人才。
推進學校美育工作,需“知不足”而后精準“薄發”。囿于歷史沿承、經濟基礎、行業積累、研究深度等因素,美育事業待開發的“洼地”依然較多。一提到學校美育,很多人腦海中浮現的高頻關鍵詞大多為美術課、音樂課等,窄化了美育的功能與作用。曾幾何時,社會上還存在著一些對美育認知的刻板印象。他們認為美育是奢侈品,不是普通人能經常享有的!督䴘櫺袆印芬浴靶袆印弊鳛殛P鍵詞,直面問題,為解決問題提出具體路徑,明確了學校美育浸潤要圍繞改革深化、素養提升、活動普及、文化營造、機制優化、提質發展、教育賦能、資源整合等方面開展。暢想未來,在學校里接受過“全生命鏈條”美育浸潤的孩子長大后,普遍具有較高的視覺智商,必然成為創造新物質生產力的中堅力量。
落實學校美育工作,需要以系統思維,打破學科壁壘,跨界整合資源。進入移動互聯時代,人類的日常行為發生改變,通過互聯網看視頻、使用手機拍照記錄生活等以視覺文化為特色的生活方式已然成為常態,變成日常的生活方式,其對社會發展的重要價值和影響力前所未有。近些年,大中小學、美術場館、科研機構、企業等多主體跨界合作,采用了大量前沿的科技手段,融匯美術、音樂、數字媒體、生物、物理等學科知識于作品中,探索可持續發展議題,以孩子的力量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力量,美育浸潤不能缺少對鄉村的關注,鄉村美育提質也有可借鑒的案例。以“蒲公英行動”為例,該項目聚焦少數民族、邊遠地區鄉村兒童民間美術教育。其以地方文化和自然資源開發美術課程,旨在打造當地文化地標,培養種子教師,幫助當地兒童逐漸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培養民族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這為我們開啟鄉村美育內涵式發展新篇章提供了借鑒和啟示。
學校美育應善用社會資源,借助國家大力提倡“培育新興產業競爭力,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戰略轉型契機,鏈接多元的社會資源、轉化產學研成果、可視化教學成果成為文化地標,成為實現美好生活的特色助推器。讓孩子們在美的浸潤中幸福地長大,讓社會在美的滋養中活力四射,讓世界能夠共享中國學校美育發展的先進成果。(作者系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師)